「林家的女人」:我21岁之前,都不知道自己家世如此显赫

她是美国耶鲁大学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博士,也是史上首位华人女校董。
她被评为「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」与「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」。
她与乔布斯是亲密好友,据说iPad简洁便携的理念正是来自她的建议。
我问他,为什么电脑看上去就像笨重的电视机?
为什么你们不把它做得薄一点儿?为什么不做成平板的便携式电脑?
乔布斯想了想回答说,那将是他的目标。

她与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·克林顿,一同入选全美妇女名人堂。
讲述她的纪录片《林璎: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》夺得1995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。

2016年,她被授予美国最高荣誉——总统自由勋章。
而在中国,她有一个声明显赫的家族:
祖父是政治家、教育家林长民,叔祖父是黄花岗烈士、《与妻书》的作者林觉民,姑父则是建筑大师梁思成……
她,就是林徽因的侄女——林缨。

林璎(右)与姑姑林徽因(左)

年轻时的林璎,看起来像邻家妹妹一般,一个美国记者形容她,总像是「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」。
而她最初的惊艳亮相,正是在上大学的时候。
那是1980年的秋天,正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三的林璎,正在和同学研究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「死亡」这一宏大的命题。
恰巧,此时美国政府发布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的海报。几个年轻人一合计,何不就把它作为毕业设计呢?

林缨来到了将要修建纪念碑的地点:华盛顿。
她站在空旷的草地上,思索这座纪念碑的意义究竟何在?
最终,她有了自己的答案:为战争付出的是一个个的「人」,纪念碑的意义应当回归生命本身,而不是政治。
渐渐地,一个清晰的设计方案跃然纸上:
两面如镜子般光滑的黑色花岗岩墙体,仿佛用刀在地面上划了个「V」字,一断指向林肯纪念碑,另一端指向华盛顿特区,墙面上则刻满阵亡者的名字。

「当你沿着斜坡而下,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墙体,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。」
林璎用两个星期时间就做出了设计方案,可是老师只给了出B+的成绩,但她还是倔强地决定用这幅并不被看好的作品去参加竞赛。
第二年春天, 1421 个设计方案被陈列在一个机场内部,所有设计者全部匿名,只有数字编号。
评审委员一一审查,几番讨论,最终选择了第 1026 号设计方案。

这正是林璎的方案。
这个年仅21岁的大三女生就这样赢下了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建筑设计比赛。
然而,当人们知道,这个设计师只是个女学生,还是亚裔时,林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人身攻击:
「那么多身价不菲的建筑大师,作品都被淘汰了,一个大学还没毕业的女孩子的作品,怎么会好?」
「你可真幸运,只在纸上画一道黑线,就拿了冠军。」
出资赞助竞赛的富翁甚至撤走了赞助费,一些越战老兵纷纷前往华盛顿抗议游行。

面对排山倒海的反对声浪,这个年轻的女孩儿展现出如她姑姑一样的坚毅与冷静,她丝毫没有畏惧,而是坚定地站在演讲台上发言,捍卫自己的设计理念。

面对众多反对声,主办方只好进行二次评审。
结果,林璎的方案仍然是第一名。

这下,所有人都无话可说了。
在多方轮番的谈判下,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——在纪念碑附近再加一个三人战士铜像。
林缨立刻表示反对,因为这与她的设计完全是两种风格。
可惜,她的声音瞬间给淹没在了人群里,就连在纪念碑的揭幕典礼上,都没有一个人提及她的名字。
分配大赛的奖金时,设计铜像的作者获得了30万元,而主设计师林缨,只「讽刺」地得到了2万元。

林缨在越战纪念碑前
「年少成名」带给林缨的与其说是荣誉,更多的是一种反思。
在这之前,她从未想过亚裔和女性身份本身就意味着「偏见」与「不公」。
尽管在1984年,她因此项设计获得了美国建筑界的权威奖项——美国建筑学院设计奖,时间证明了这座纪念碑的世界性与艺术性。
但林缨依旧选择放下一切、回到学校继续念书。
她心中暗下决心:总有一天,要凭实力真正得打破这种愚蠢的「偏见」。

出名后的林璎没有选择乘胜追击,这与她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。
林璎的父母都是中国人,在上世纪40年代末移民美国,父亲是陶瓷专家,母亲是文学教授。
从小,家庭就带给我一种安定和清怡的环境。
从来都没有这种概念,觉得人应该为金钱才去努力奋斗。
我的家庭非常注重教育,我希望这段经历不要影响我学习,所以我选择暂时放下。
而这宠辱不惊、踏实努力的品性背后,就连林缨自己都不知道,她的血脉来源于中国的显赫世家。
关于家族的荣光往事,林璎在21岁前一无所知。

父母为了让她更好的融入当地环境,很少跟她讲起中国的事情。
直到21岁,林璎赢得了越战纪念碑的比赛后,父亲带她参加了一场中国大使馆举行的鸡尾酒会,在交谈中提到了林徽因,林缨才知道这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竟然就是自己的姑姑!

少女林徽因
林徽因,这位民国的传奇才女,当如今的人们津津乐道她的「花边绯闻」时,真正了解她的人却会尊其一声「林先生」。
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,15年间,她同丈夫梁思成走遍了中国的15个省,190多个县,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,在战乱年代以一己之力拯救了岌岌可危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,在病痛与贫寒中著书立说。

1937年林徽因在佛光寺
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,也是我国规格建制最高的一座公墓——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者。

林徽因在正定开元寺钟楼梁上
林缨曾说:
当我知道林徽因的时候,我已经在做建筑和艺术了,她对我的影响不是直接的,但我喜欢与这样一位现代、专注、聪明的女性建立联系。
在某些方面,我感到火炬似乎传到了我的手中。
林缨的父亲林桓说,「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,才华横溢而且心想事成。」
在他眼里,女儿与姐姐是相像的。
的确,她们蓬勃的野心、独立自主的个性,就连对设计理念的坚持都如出一辙。

少女林缨
1985年,26岁的林缨第一次回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祖国,站在福州林家祖屋内,她不禁惊呼:
「一个俯瞰小河的房子,两到三个院子,房间被分隔成各自独立的部分,微风在滑动的屏风间流动,将建筑作为一个通道……它太神奇了!」
正是这次寻根之旅,使林缨心里真正有了一份华夏的情怀。
此后,她的作品里总是携带着东方文化的基因。
40岁后,林缨坦言她觉得自己的东西方思维形成了某种混合与平衡。
自己更加完整了。
2009年,她接手了美国华人博物馆项目,连接起了传统中国与当代艺术界之间的文化鸿沟。

有评论家曾说:
「欣赏林缨的作品犹如隔墙听到一位优雅的东方女性,独自于静谧的庭院中吟诵。」
至此,身处两个不同时代的林家女子,以建筑艺术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。

如今,61岁的林璎还在创作。
「工作对我来说就和玩一样,我根本不认为它是工作。」
她的设计范围从纪念碑延伸到公共及私人建筑、园区、雕塑、空间艺术品等领域,很多作品都成为世界顶级的艺术标杆。

林缨作品:耶鲁大学的「妇女之桌」
今年9月,她的新书《雕刻大地——林缨和她的艺术世界》在国内出版,这本书涵盖了林缨近30年来设计的50个作品,收录了300张珍贵的照片、草图和设计手稿。

她曾说:「当我刚开始工作的5-10年,经常房间里就我一个女性,而且我还是一个亚洲人,还很年轻。其他同事会过来拍拍我的头,有一家公司还给我拿牛奶和饼干吃。」
而这本厚厚的合辑,正是她对当年所有的性别偏见与质疑做出的最有力的反击。

与其他盛名之下的大设计师不同,多年来,林璎一直把工作室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规模——只有几个年轻人和一只猫。
每次只接一个项目,并且坚持亲自绘制每张图纸。
与此同时,她过着一种近乎隐逸的生活,不公开电话,也极少接受媒体采访。

「我的作品是大众化的,但我不是。」
她下意识地与外部世界的喧闹和名利保持着距离,而是去贴近自然,专注内心、寻求最为纯粹的艺术。
林璎曾说:「我的一生是因为热爱自然而存在的。」
每到夏天,她会和丈夫一同前往科罗拉多州西南部的山区居住,家的旁边就是森林公园,没事就拉着爱人一同去山间远足、漫步。

恍惚间,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。
那时,初到美国的父母带着一家人在树林深处定居,明净素雅的木质家具、喝水吃饭的陶瓷彩釉都是「父亲制造」。

而屋后的山林就是林缨的王国,奔跑在起伏的山脊之间,那是她命名的「巫师的后山」。
这个年过六旬的艺术家仍像个孩子般纯粹,她每到一个新的地方,就会捡一颗漂亮的石头带回家。

因为纯粹,所以果敢。
见过林缨的人都说,她说话从不用「像」或「呃」这类模棱两可的词,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同样堪称「精确」。
早在年轻时,她便宣布此生只会做5个纪念碑。
除了越战,分别聚焦在民权、女性、美洲原住民和生态环境。
前四个都已完成,最后一个则从2007年至今一直在进行当中。
这是一座为全人类、为自然而立的碑,名为《什么正在消失?》,以纪念「地球的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」,林缨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够引发世人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与反思。

林缨《什么正在消失》网站截图
林缨为此专门成立了私人基金会来维持这个项目的运作,她说:
「我会一直为它工作到生命的最后。」

林缨的人生,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言,「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。」
安静,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。
丰富,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。
是啊,与其忙着热闹、引人夺目,不如做人群中最自然纯粹的那个人。
不张扬,不虚饰。林家的女人,心有所定,只是专注做事。
*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麦子熟了(maizi8090),一个有温度有态度、全网最优秀青年聚集地。分享最深刻观点、见证最精彩人生,麦子与你一同遇见成长!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