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有一批有能力的文官,他们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 。明朝军队强 ,名将不少。明朝制度不错,但跟不上形式的变化以及执行不力,随着时间的推移 ,明朝灭亡实乃气数已尽,最终1644年灭亡。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是有一定的原因,或者被某些人摧毁 ,那么明朝是怎么灭亡的?明朝又是被谁灭亡的呢?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看看关于明朝灭亡的那些真相 。

明朝是怎么灭亡的?揭秘明朝是被谁灭亡的

明朝灭亡的原因之:长期两线作战

明朝之所以灭亡 ,在于长期两线作战。

首先是北方:明朝自开国以来就与蒙古人作战,开始还能占到上风,后来就被蒙古人压着打 ,连皇帝也被俘虏了去,如此打了两百年,明朝国力损耗很大 ,与蒙古人签订了《隆庆和约》,赔了不少钱财,边境才稍微安宁一些。谁知蒙古人刚消停点 ,女真人又兴起,从此明朝直到灭亡,也没有缓过气 。

其次是南方:明朝建国之初 ,东南沿海就有倭寇骚扰,虽然规模不大,却着实让明朝头疼 。为此 ,明朝搞了个“不征之国 ” ,主动向日本示好,希望缓和双方矛盾,日本却不闻不问。后来 ,明朝又搞了个郑和下西洋,想“耀兵于异域”,以此震慑日本人 ,谁知日本人仍然不买账,骚扰规模越来越大,而西洋各国又争着上门讨赏 ,明朝只好收缩防线,再不搞什么下西洋了。明朝中期,倭寇势力坐大 ,深入江南各地,杀人放火、奸淫掳掠,幸好明朝有个戚继光 ,在东南沿海作战 ,日本人才渐渐收敛 。日本人消停了点,西洋人又趁虚而入,占了澳门 、澎湖、台湾。此后明朝直到灭亡 ,也没能驱逐西洋人。

明朝从建国之初,其正面北方先有蒙古,后有女真 ,成为明朝的大敌 。而在明朝的背后南方,先有倭寇,后有洋人 ,是明朝的隐患。终明一朝,始终陷于南北夹击之下。

明朝灭亡的原因之:学术

顾炎武在明亡后既参加抗清斗争,又对明亡进行了深刻反思 。他沉痛的指出:明不亡于盗寇 ,不亡于朋党,而亡于学术。

顾炎武此说一针见血,指出了明亡的内在原因 ,并不是因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,也不是明末的朋党之祸,而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颓败而一发不可收拾。前两者都是外因,是标 ,而后者才是内因,是根本 。

晚明社会,士人大多信奉“心学”。王阳明初创“心学 ”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宋儒理学。他针对理学“存天理 ,灭人欲”的论调,提出了“致良知”三字 。他要求将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,要求用通俗简练的语言去阐释伦理道德 。王阳明开始肯定个体的独立存在价值 ,变宋儒“捆缚如楚 ”的被动接受为“轻快洒脱 ”的自我感悟;也不再象程朱理学那样唯重抽象思辩,而是立足于显示生活,主动承担对“愚夫愚妇”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任务。从这个意义上说 ,王阳明的“心学”客观上起到了“放纵人欲 ”的实际作用。于是明代中期以后,知识阶层冲破程朱理学的束缚提出的思想观点,淋漓尽致地发泄满腔怨恨 ,无所顾忌地追求狂放不羁的名士风度 ,顶着“伤风败俗”的骂名创作“淫词小说” 。

到明代后期,王阳明“心学 ”进一步分化。其中所谓“王学左派”更是明确肯定了“人欲”存在的合理性,不但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,亦偏离了王阳明的轨道,所谓“率性所行,纯任自然 ,便谓之道 ”。至于“异端之尤”的李贽,更是猛烈抨击程朱理学,认为《六经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都是后人编造而成 ,“乃道学之口实,假人之渊数也” 。当时李贽的学说,产生了惊世骇俗的社会影响:海内无不读先生之书 ,无不欲尽先生之书而读之者。读之不已,或并其伪者而亦读之也。

从上可以看出,王学特别是王学左派在反对宋儒理学的极端时 ,自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:放纵人欲 。

人欲放纵容易 ,要收敛就难。各种清规戒律要普通人去遵守,势必会造成了许多“假道学先生 ”。但人们一旦找到了纵欲的理论,甚至形成了放纵欲望的社会风气 ,想要匡正就更难了 。明末社会“好货”和“好色”形成了社会的潮流。一方面为了追求物质利益,不择手段。社会上的那些骗子采用的各种方法,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同类骗术的祖宗 ,应有尽有,为了物质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;士人们也毫不逊色,如“江南四大才子 ”之一的文征明 ,善于撰写祭文 。其文价甚高,且一定须预付定金才肯下笔 。他有位朋友父亲逝世,想找他帮忙写篇祭文。几天后 ,文征明竟异常痛苦的找到那位朋友,说:“你就先拿一锭银子放在我案头,这样我才能看着它写出祭文来 ,写完之后 ,我就把银子还给你好不好? ”这则故事虽然出自野史,但也能反映当时社会士人的普遍心态。另外就是纵情声色,社会各阶层都趋之若鹜 。在明代后期的那些拟话本小说中 ,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例,如通奸、狎妓 、集体淫乱等。

于是晚明社会风气败坏而不可收拾,士人们在愤激焦躁中如醉如痴。社会之糜烂 ,比《金瓶梅》中描述的毫不逊色 。就是当时主张“寓教于乐”的冯梦龙,在其“三言”中也能发现许多这样的记载。虽然冯梦龙的主观意愿有劝导的目的,却在客观上反而起到了引导作用。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后 ,冯梦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小说起到的实际社会功用,最后在忧愤中吐血而亡 。

可见,社会主流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至关重要。在一个人际关系极度紧张和社会秩序异常混乱的社会中 ,统治者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思想引导,那么明朝的灭亡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,“殷鉴不远 ,在夏后氏之世 ”啊!

明朝是怎么灭亡的?揭秘明朝是被谁灭亡的

明朝灭亡的原因之:粮食耗尽

读过不少明史 ,包括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发现一讲到明朝灭亡,都大义凛然说 ,罪在政治黑暗与制度腐败。这结论,你要琢磨,属于“帝国行政史” ,其实大而无当,不怎么靠谱 。

明代灭亡,清军只是外因 ,根本原因是李自成与张献忠两股农民军。农军哪来的?来自陕北延安。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北人,骨干也以陕北饥民为主 。

为何陕北闹饥荒?因为地主兼并土地,民不聊生?不对 。陕北土地贫瘠 ,以小农为主,地主不多。他们没比普通农民多几亩地,要是闹旱灾 ,他们也一样束手无策。其实 ,饥荒的原因很简单:明末人口逼近2亿,而粮食增长的空间耗尽,难以负荷 ,各方面都出现崩溃的征兆 。

与此同时,西北(特别是陕北)的军人及预备役军人很多,是明军的兵库。全世界 ,军人都是必须安抚的,就是现在美国,招公务员也优先照顾退伍军人。然而 ,西北明军活得实在很惨 。崇祯时,都督卢象升巡视边防后给朝廷汇报西北军人惨状:“今逋饷愈多,饥寒逼体 ,向之拿钱借债,勉制弓矢枪刀,依然典卖矣。多兵摆列武场 ,金风如箭 ,馁而病、僵而仆者纷纷见告矣。每点一兵,有单衣者,有无绔者 ,有少鞋袜者,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。”实际上,明亡之前二三十年 ,部队因为欠饷哗变的屡见不鲜。

难道明朝官员没脑子,故意开罪军人?不是。农军起义之初,总督杨鹤计划招抚 ,出粮赈济 。农军一听政府有粮食补助,便偃旗息鼓,招抚受降 ,不闹事了。但陕北多少人,多少张嘴,政府赈济得过来?本来赈济就杯水车薪 ,再碰上克扣 ,“所救不及十一 ”。最后陕北义军卷土重来,席卷南北,也就天下大乱 ,不可收拾了 。

如果农军是普通农民,政府或许可以动用职业军人击败,但农军的骨干也是职业士兵 ,明军就打不赢了 。原因很简单:同为职业军人,一边是有饭吃的官军,另一边是快饿死的叛军 ,你说谁的斗志强?而且,官军也闹粮荒,不少官军跟农民军打着打着 ,饿极了,也造反了。

这个现象,人类史上叫做“马尔萨斯问题”。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 ,人口增长必定高于粮食供应 ,最终导致人类大危机 。而且他认为,这个问题无法根本解决,就算粮食暂时增长了 ,人口也会跟着增长,但粮食不可能永远增长,因为土地和产量必定有限。那怎么办?一种办法是节育 ,马尔萨斯赞成这办法,但在避孕药和避孕套之前的明朝,节育只能当作社会奇谈。另一种办法 ,马尔萨斯也说了,但不赞成,那就是打仗 ,互相杀戮,杀到最后,人死得差不多了 ,残存者又可以继续生活 。

很不幸 ,大明帝国只剩下这条路。

饥荒引发叛乱,反过来,叛乱又破坏秩序 ,秩序一乱,种粮食的人也就少了。这样便是恶性循环:越乱,越没人种粮食;越没人种粮食 ,越乱 。据记载,义军狠,官军也狠 ,双方疯狂抢粮,叛乱席卷的四川,最后吃光了粮食 ,吃光了农民,最后部队内部互相残杀,吃自己人的肉 ,惨不忍睹。

除了节育与杀人 ,大明帝国就没有别的解救办法?

答曰:有。正在这时,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,那就是花生、玉米 、番薯 、土豆等美洲高产作物 。当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进行。1492年 ,哥伦布发现新大陆,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如番薯、玉米、马铃薯 、烟草、辣椒等迅速传遍了全世界,包括中国 ,彻底改变了整个世界。

对欧洲人来说,最重要的是1588年到来的马铃薯,马铃薯最先到达爱尔兰 ,而且来的正是时候 。爱尔兰不适宜谷类生长,粮食问题向来严重 。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,英国人又殖民爱尔兰 ,把好耕地抢走了,爱尔兰人只能在缺水的贫瘠土地上种点东西糊口,经常闹饥荒。马铃薯改变了这一切。爱尔兰人发现 ,贫瘠的土地种出的马铃薯足够养活家人和牲畜 ,而且不费什么力气 。于是100年间,爱尔兰人口从300万猛增到800万!德国、俄国和法国也大力种植马铃薯,从而结束了欧洲北部的营养不良症和周期性饥荒。原先 ,欧洲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,因为小麦在这里长得很好,马铃薯的出现导致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北移 ,这种影响持续到今天。

对中国人来说,最重要的则是花生 、番薯与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 。这些作物,今天讲起来平平常常 ,当年却相当于好几个“超级袁隆平”接连问世。比如,番薯耐寒,耐涝 ,耐碱,适应各种土壤和环境,抗虫能力强 ,产量极高 ,据记载:“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,中地约收七八千斤,下地约收五六千斤。 ”而且一年可种数季 。明代较好的水田也不过亩产720斤左右 ,平均亩产不过240斤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土地养活的人口可以增加好几倍!多出来的田改种其他作物,又能养活更多的牛羊猪狗。土地出产的粮食和肉类大大增加,人口膨胀的压力也就大大减轻了 。

花生约1530年到达中国 ,玉米是1531年,番薯则是1593年。它们到达中国东南时,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。如果崇祯皇帝真有眼力 ,发现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,及时引种到西北,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 ,或许可以避免1644年的灭亡悲剧 。

本文版权归趣快排营销www.SEOguruBLOG.com 所有,如有转发请注明来出,竞价开户托管,seo优化请联系QQ㊣61910465